当前位置:首页 > 赛迪智库 >

赛迪智库:赛迪前瞻: 碳达峰碳中和亟需加快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(科标 所)

  • 2021年08月23日
  • 50 金币

下载完整pdf文档

2021 年 8 月 9 日 第 55 期 总第 668 期 碳达峰碳中和亟需加快构建产业绿色技术 创新支撑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经济、社会和 环境的重大变化,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;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要求必将倒逼工业领域技术创新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,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“去工业化”,必须发展壮大实体 经济和制造业,只有通过技术系统集成耦合与产业、区域协同 优化、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才能化解和协调。 - 1 - 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时间区间仅 30 年,明显短于欧美国家, 压力巨大,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绿色技术创 新支撑体系。 一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应关注三 个问题 从产业绿色转型看,系统性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较少, 仍需着力突破支撑未来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。当前,我国 工业结构中传统的“三高一低”产业占比较高,绿色技术对产业 转型支撑力度明显不足。一方面,以节能减排为主的产业绿色 技术创新偏重末端治理,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生产解决方案。 当前我国绿色科技创新偏重于单项技术、单项工艺、单项产品 的末端治理,而诸如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、生态产品价值评估 等大规模、集成化、深层次的技术创新相对滞后,涵盖设计、 采购、生产、营销和物流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解决 方案仍未普遍形成。另一方面,零碳、负碳技术成本高,发展 尚不成熟。根据高盛等机构撰写的《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: 清洁能源技术革新》研究报告测算的结果,当我国达到 75%的 - 2 - 脱碳比例时,脱碳技术将进入高成本区间,实现 90%脱碳的年 成本可能高达 1.8 万亿美元。其中,被寄予期望的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(CCUS)技术,由于尚未出现突破性成果,投资和运行成 本十分高昂,未来可能对工业领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产生影响。 图 1 2010-2060 年中国工业、工业流程及排废 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(预测值)摘要 图 2 主要工业排放领域的重要脱碳技术 数据来源: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(JRC). Emission Databas for Global AtmosphericReasearc(ED GAR)release version 5.0, 联合国粮农组织,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 - 3 - 从技术创新主体看,企业绿色技术基础薄弱、投入较低,创新 导向不明确。企业作为绿色技术的需求方和供给者,在绿色技术市 场化应用中承担着核心作用。然而,基于绿色技术本身的“双重外 部性”(即技术溢出效应和环境外部性),企业普遍缺乏绿色技术研 发与推广应用的积极性,绿色技术基础薄弱和研发投入不足现象非 常严重。一方面,企业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绿色技术研发。产业绿 色技术研发存在投入高、周期长、风险大等特点,在政策支持力度 不足的情况下,追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冲突,多数企业 不愿意在绿色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。同时,企业技术基础薄弱也制 约了绿色技术研发。目前,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中小 企业普遍缺乏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和技术力量,绿色技术使用率低。 少数采用绿色技术的大型企业,受限于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,也只 得采用末端处理技术,客观上制约了绿色技术的深度研发和使用, 企业绿色技术基础及投入难以支撑双碳目标所需关键技术的研发 与转移转化。 从支撑环境看,绿色技术企业、研发机构和市场需求间的体制 机制尚未融通,绿色技术评估交易机制尚不完善。以绿色专利为代 - 4 - 表的绿色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、运用和服务等体系建设较为滞后, 严重制约了绿色技术的评估交易和市场化应用效率。在科研转化机 制方面,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创新目标不一致,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 制。高校、科研机构以论文发表为目标的创新导向与企业以市场化 应用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模式之间“两张皮”现象严重,技术创新存在 盲目化、形式化、孤立化等问题。同时,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 的技术成果归属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,也制约了科研人员进行 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。在市场交易体系方面,技术评估交易机制 亟待完善,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。我国在宏观层面尚未出 台绿色技术评价标准和参考指导目录,市场对绿色技术的判断标准 难以统一,技术认定与评价存在不少困难,严重影响了绿色技术研 发和市场转化效率。此外,标准化、协同化的绿色技术公共服务平 台尚未建立,各类创新主体难以及时掌握绿色技术供需信息,绿色 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提升迟缓。 二、对策建议 以强化绿色技术竞争力为目标,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 体。一是着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典型示范企业,发 - 5 - 挥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化示范效应,进一步提高绿色技术研发能 力,以及对外部技术资源、技术成果的选择、消化和吸收能力。 二是持续强化对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全产业链支持。围绕 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清洁生产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发 展领域,着力突破关键材料、仪器设备、核心工艺、工业控制 装置等技术瓶颈,全面实现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 环性零碳社会的变革性重构。 以畅通绿色技术转移转化为目标,优化绿色技术创新支撑 环境。一是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。支持企业、高校 和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、双创基地、新型 研发机构等。二是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 系,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评价和管理制度,培育一批绿色技 术创新第三方检测、评价、认证和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。 以实现产业双碳发展为目标,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 级。一是持续推动绿色制造。实施绿色制造工程,面向重点领 域、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,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 计划,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,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, - 6 - 培育再制造产业。二是提升制造业绿色供给能力。积极推进互 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,大力发展智能制造,充 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方面的作用,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 产率和质量效益。 本文作者: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联系方式:13910902762 电子邮件:caofang @ccidthinktank.com 曹方 姬少宇 何颖 - 7 - - 8 - 编 辑 部: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通讯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层 邮政编码:100846 联 系 人:王乐 联系电话:010-68200552 13701083941 传 真:010-68209616 网 址:www.ccidwise.com 电子邮件:wangle@ccidgroup.com - 9 -

下载完整pdf文档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